京津画派的特色
发表时间:2011-1-14 16:11:19 来源:中国社科门户网(一)西方绘画理念和技法在国画中得到渗透 首先是画坛领袖金城和陈师曾引进了一些西方美学理念的新思想,并对国画进行系统的院校教育,保证了二十世纪下半叶专业画家队伍的稳定增长。金城毕业后,曾赴法国和美国考察法制,同时注意绘画的发展。金城既了解西方美术,又对中国绘画传统甚为熟识。他一方面极力提倡多学古人,认为只有多临摹古画才能打下笔墨基础功底;一方面认为国画可以借用西方写实手法,使画面增强立体感。他首先率先垂范,在作品中把二者结合,所以使传统国画出现了新的意味。现存于天津艺术博物馆的金城《起居平安图》,可见金城对传统绘画的功力;而另一张北京藏品《草原夕照图》,又可见他运用西方美术光影艺术之探求,使传统国画有了勃然生气,增强了艺术表达能力。陈师曾1902年赴日本进入东京弘文学院学博物馆学,1917年他受当时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请,担任画法研究会的导师。陈师曾发表了许多与中国绘画史相关的论文及著作,其中以《中国文人画之研究》最为著名。翻译了日本学者大村西崖的《文人画之复兴》一书,并曾创作《北京风俗图册》等以现实人物为题材的作品。金城和陈师曾以他们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艺术造诣,成为民国初年在京津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画家及学者,他们致力于把传统国画和西方乃至日本的艺术思潮相结合的作法,启发了当时的国画界,也培养了一代画坛新人,为京津画派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北京的齐白石是把中国的传统国画经过创新成为一代大师,天津的刘奎龄是能够融合中西技法于一炉的画家。刘奎龄生长于天津一个富足之家,从幼年就对西洋绘画喜欢,从收集到的西洋图片中学习了写实手法和水彩画的用色,到北京又有机会见到乾隆时期宫廷洋画家郎世宁的作品,因受到其画马和其他动物的影响,开创了工笔花鸟及走兽画的新的样式。天津的刘奎龄、北京的马晋,既能从传统中继承精华,又能吸收西洋特色,形成了个人画风,对京津画派的花鸟兽的技法发展影响很大。京津画派的画家有的是自学或家传,有的是毕业于上述的美术专科学校,如天津著名美术家 (二)各地传统国画技艺在此得到交流 各地传统国画的代表人物有杰出画家黄宾虹以及萧俊贤、陈半丁、姚华、萧瑟、汤涤、俞明、王云、胡佩衡、祁昆、陈少梅、林纾等。这些画家来自全国各地,类型各异,大部分是幼从家学,从临摹古画入手成为画家。这时期北京集中了这么多画家,主要原因是辛亥革命后,随着大环境的转变,民国初年的北京社会变得十分活跃与多元,来往的人也特别多。一方面是一些清朝权贵失势后,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庆亲王奕勖、载振等携带珍宝、家眷避居天津,以出售古玩字画度日;一方面是北洋政府的新贵和财大气粗的天津富商形成的北方财团大量收购古玩和字画,于是出现了素有文化街市的琉璃厂书画和古玩市场的繁荣。大批珍贵古玩和字画流入市场,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收购,不少有才之画家也来京一展才能。来京的这些画家,以画传统文人画的画家为多,因为这类作品符合琉璃厂的文化氛围和顾客的欣赏要求。也有因文化事业来京的,著名画家黄宾虹、陈半丁就是代表。北京的书画市场由于这些名家的参加,声誉日长,已成当时平津地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935年,由著名作家张恨水审定的《北平旅行指南》一书中,列出了“现代名书家”33人,“现代诗画家”87人,“现代艺术雕刻”45人,可见当时书画市场之盛况。 (三)宫廷绘画技艺得到延续 宗室出身的画家中,以溥忻成名较早。溥忻与三位弟弟溥僴(字毅斋)、溥佺(字松窗)及溥佐(字庸斋)均以绘画出名,有“一门四杰”之称。溥忻代表了受过王室教育正统继承人,他的作品中保留了过去名家的某些特色,但未见明显独创,因为继承传统是他所追求的艺术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