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心理和谐思想

发表时间:2010-5-21 11:04:11    来源:中华国学网
   心理和谐是心理成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心理和谐的内涵,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多有折射。

   心理和谐是心理成分以及直接影响心理的各要素之间在总体意义上的协调统一、相对稳定的关系。人的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心理和谐的内涵,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中多有折射。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对当代人的心理修养有所启迪 

   乐观豁达的积极心态  

   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极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使人内心和谐和快乐的资源,并尽享其中。他讲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学习知识在过去和当代许多人眼里常被视为苦差事;迎来送往也常使人感到麻烦;做事不被人理解更让人气愤,然而在这人生最平常的三件事上,孔子能够做到不愠”,尤其在不被人理解的情况下,做到坦然相对,这实在是一种大气和豁达。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将这种乐观处事的心态进一步具体到饮食、睡眠一类生活细节上: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述而第七》)不妨想象:吃粗食,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多寒酸的情境!但孔子能够乐在其中,对于发不义之财而荣华富贵,他则视若浮云而不屑一顾。  

   孔子甚至将有否积极心态作为区分君子小人的标志。他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七》),很有道理:君子者,待人以诚,与人为善,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得失,当然心胸坦荡,积极乐观;小人者,奸佞虚伪,精于算计,斤斤计较,自我中心,过于注重个人名利,当然鼠目寸光,消极悲观。由此可见,真正的君子往往具有阳光心态。孔子身体力行把君子之举落到了实处。例如,《论语》记载,孔子想要到九夷之地居住,有人说那个地方太简陋了,怎么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罕第九》)可见具备君子之乐观心态的人能够主动适应环境,做到随遇而安。  

   孔子的人生道路坎坷,怀才不遇,甚至有时面临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尴尬。但他屡经挫折,愈挫愈奋,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心境直面命运,从而实现了其独特的人生价值。  

   知、情、意统一的内心和谐  

   《论语》中尽管没有内心和谐的字眼,但诸多表述都涉及内心和谐的内容,从中可发掘不少有价值的思想。  

   孔子强调心理各成分上的统一协调并将之作为君子的必备素质。他认为,仁德(仁)和聪明(知)是统一的、相得益彰的关系。他所讲的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第四》),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均表达了这一思想。孔子对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即狂放却不正直,无知而不老实)的人颇不以为然,简直不相信还有这样的人。叹曰:吾不知之矣。(《泰伯第八》)当司马牛问孔子什么是君子时,孔子答曰:君子不忧不惧。而之所以可以做到不忧不惧”,是因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第十二》) 
   人的内心和谐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孔子的智慧有助于我们在这方面思考。首先,修身养性是内心和谐的主观条件。对此,孔子的论述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1)强调自省。孔子主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里仁第四》)。(2)强调自律。孔子主张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正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第十五》);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3)强调诚信。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为政第二》)(4)强调理性思维。孔子主张必须杜绝四种毛病,做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第九》)
 
   关于心理和谐的外在条件,我们也可以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有价值的线索:首先,孔子强调学习是达到内心和谐之君子的重要条件: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第十七》)其次,孔子看到经济上的贫富对人的心理和谐的影响。他用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样短短十个字深刻地揭示了这个道理。这一思想对于培养和谐心理价值重大。 

   孔子关于心理和谐的思想,实际上是儒家一贯追求的中庸平和之境界在心理上的体现。孔子强调将这种在心理上追求中庸的和谐状态作为君子必备的素质之一,并强调为获得这样的素质要不断自省、自律、诚信、理性、学习等。这样的思想对当代人仍不失启迪意义。(作者: 石国兴 |  来源: 中华国学网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