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中国文明 我们依然需要柏杨精神

发表时间:2010-6-3 15:44:02    来源:网络
 

   《汉字文化大观》初版问世于19904月。

   二十年前,正是国内文化热盛行之时,学者们开始关注语言文字的文化研究。有关汉字文化的研究文献大量出现,或挖掘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信息,或讨论汉字与文化的关系,或从文化的视角探究汉字的方方面面。汉字文化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有的先生进而主张建立汉字文化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中国汉字文化大观》的出版,可以说是应运而生。时隔二十年,此书重装上阵,有其重要价值和意义。
  
   人们总喜欢展望未来,汉字未来将如何,我们难以下论断。经过近年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汉字所处环境的一些变化趋势,似较以前更为清晰明显。由此带来一些文字现象,值得关注。
   一为文字所处文化环境的改变。
   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它弥补了语音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局限。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汉字一直是我国社会存储信息、传递信息的最佳媒介。随着近年媒体的高速发展,声音影像充当主要信息媒介成为一个趋势。文字虽然仍不可缺少,但人们日常的文字阅读量和阅读意愿已经受到影响。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已经明显不愿意阅读大部头书籍,而更愿意接受短、平、快的声画语言,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度下降,但是对图像信息的解读能力要优于他们的前辈。在这种环境之中,汉字将受到何种影响?这或许是汉字文化研究者需要关注的一个课题。
   二为文字载体的变化。
   当前的时代是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受益于国力的强盛,汉字的影响力向世界辐射,受益于信息媒体的发达,汉字使用范围、使用频度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文字载体的改变导致汉字与书写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更为深刻的变化。
   《汉字文化大观》专设一节文房纵古今来介绍汉字书写的工具和载体。纵观数千年来的汉字历史,书写工具和载体的变化其实不大,不管用刀具在甲骨上刻划,还是用毛笔在纸张上书写,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通过在物体表面产生痕迹来制造可视符号。但在电脑、网络普及的今天,情况似乎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用笔来书写文字的情况渐趋减少,完全通过敲打电脑键盘来写字将成为使用文字的主流方式。文字以数字化的形式储存在电子载体中,使用者本身并不将文字符号书写出来,不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直接发出指令调用已有的符号形体,使用者不能影响、改变文字符号的形态。此种文字载体的变化,为亘古以来所未有之事。它完全颠覆了文字使用者和文字之间的关系。这将对汉字的未来造成何种影响?目前尚不能给出完整答案。但是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汉字载体的电子化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时间凝固”,手写变异情况减少;汉字载体的电子化将带来文字书写能力的弱化。文字书写能力的弱化,可能会导致提笔忘字”,从而带来新的手写变体,这和前者正好是矛盾的。不过,很显然,在书写电子化的趋势下,文字的手写变体将只会停留在个人书写层面,难以进入社会通行层面。因此,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汉字或将整体保持一种停滞的状态,除非文字政策发生变化。
   但与此同时,网络时代在用字上出现了一些局部的奇特现象。一些早已经死亡了的汉字,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在网络上热闹一时,例如等。这其实反映了网络人群追求新鲜、标榜奇异的心态。我们认为,大多数类似的热闹都只是喧嚣一时,不能长久。
   从汉字的发展来看,汉字理据的破坏和重构,自古以来即有。汉字理据的破坏,意味着原先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弱化、消失。汉字理据的重构,则说明被重新赋予一定的文化信息。例如,字甲骨文作或,像以扇扑灭火焰之状,像扇形。后人遂因形近而讹写为”,整个字写成”,原字构造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被破坏。但在《说文解字》中,许慎根据小篆字形对该字理据进行重构,其文云:烕,灭也。从火、戌。火死于戌,阳气至戌而尽。许氏的《说文解字》自成系统,它对小篆字形的分析往往是一种理据重构,反映了当时的汉字文化观念。汉代阴阳五行观念盛行,直接影响并反映在汉字的结构分析中,当时人认为意味着阳气之终尽,故在构字时有终尽意。类似字的这种理据淡化、继而理据重构的现象,在汉字发展史中较为多见。因此,文字的理据破坏、理据重构,并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
   但上举等网络字的情形又与汉字发展史上等诸字不同。首先,的理据重构是以意义不变为前提的,即字义本身保持原样或沿着正常的引申途径变化,而等字在网络上的应用,完全忽略了它们本来的意义和用法,抛弃了文字的历史传承性。其次,网络人群在使用等字时,本质上是把它们当图形符号来使用,而不是文字,难以在语言系统中找到它们的位置。其中只有字值得关注,最初人们在网络上使用它时,是单纯把它当作一个表示愁眉苦脸的图形符号而不是文字来对待的,碰巧的是,这个字的读音又和字相当,这就使得它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目前,它的使用范围要比其他同类广得多,甚至出现在一些正规报刊中。今后,字的理据重构和新用法是否能被正式承认,能否被时代接受,有待于时间的检验。毕竟,文字的本质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意义符号,文字的命运将由大众来决定。(作者: 佚名 |  来源: 中华读书报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