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年而不衰的《董美人》

发表时间:2010-7-10 10:52:33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寢不安!兄能致之,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且立践唐佛之诺。原主亦决不无相偿之酬也。盖弟梦想此拓已十年矣!”

  这是袁世凯次子袁克文的一通手札,是何等样的美人让他寝食不安、神魂颠倒达十年之久呢?同样沉迷的还有大藏家吴湖帆,据说自《董美人》入“四欧堂”之日起,吴氏即与美人昼夜不离,这究竟是怎样的一通古碑呢?

  《董美人》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小楷,21行,行23字。隋开皇十七年(597)刻,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制。美人董氏为杨秀爱妃,“体质闲华”、“冶笑千金”,“态转回眸之艳、香飘曳裾之风”,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触感兴悲,亲自为爱妾撰写了这一方墓志铭。此碑甫出,便以书法轰动一时。

  楷书自汉隶蜕化以来,经过二百余年的演变,至隋已渐趋成熟,整体风格从拙朴走向精美、从荒率走向规整,熔南北于一炉,开唐法之先声。隋代是南北方书法逐渐交汇融合的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董美人墓志》正是这一时期的楷书代表作。

  《董美人墓志》布局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笔法精劲含蓄。笔笔认真,字字严谨,用笔方圆结合,藏露兼施,骨秀肌丰,既含淳雅婉丽之风韵,又蕴挺拔端庄之气度。字形多扁方,尚存晋人小楷、北朝墓志之古韵,在笔意上已脱尽隶意,和隋初的《龙藏寺碑》(开皇六年,586年)相比,虽仅晚十一年,但楷法已成熟了许多。《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称其“文体婉妙,是陈隋间手笔,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虞伯仲。”罗振玉对其评价也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董美人墓志》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20)在陕西西安出土,为当时在陕西兴平做官的上海陆君庆所得,陆氏以淡墨精拓,薄如蝉翼,笔画丰润,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原碑的风貌,后世称“关中淡墨本”,流传极少,最为珍贵,世以得此本为荣。不久志石即被上海徐渭仁(紫珊)收购,徐氏十分珍爱,从关中把此石携至上海,自号其斋曰“隋轩”,并广泛椎拓,据说用墨较浓,字画瘦细,据王壮弘先生说,徐氏把原碑磨去一层,故字口较细,和关中拓本相比,“骤视之似非一石,细细勘之,石花字画均合,乃同出一石无疑。”这种拓本传世也不多。可惜《董美人》志石一如红颜薄命的墓主董美人,咸丰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墓石毁于兵燹。

  国图藏本为清道光出土初拓本,卷轴装,经张廷济、林白水、陶山等递藏,有伊立勋题签,张廷济、沈树镛、陶山跋及陆恢录朱锦琮跋,严复观款,钤“嘉兴张廷济叔未甫”、“眉寿老人”、“钧初所得古刻善本”、“树镛私印”、“雁湖世家”、“五柳人家”、“陶山珍藏”、“陶昌善印”、“白水珍藏”、“严复”、“陆恢私印”等章,是《董美人墓志》传世最好的拓本之一。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