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如何读经辨惑

发表时间:2010-7-26 15:29:46    来源:中国文明网
   
                                             
   去年,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我写了一篇题为《〈论语〉文本的三个秘密》的文章。在该文开篇我提到一本不太为人知的孔子传记小说《圣人》。该书的作者钱宁在自序中写道:在一个追求时尚化的年代,写孔子的故事,多少有点不合时宜,好在孔子本人就是一个不合时宜之人。

  估计钱宁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孔子不合时宜论,在两年后就被一台CCTV“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给打破了,孔子几乎是一夜之间变得入时而迷人。又一个两年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鸟巢上空传来的琅琅吟诵是孔子的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又一个两年后,国产影片《孔子》华丽登场,由周润发饰演的孔子走下了圣坛,能文能武,有情有欲……

  孔子归来。但孔子到底是圣人,还是丧家狗?是老夫子,还是革命党?孔子到底说过什么、做过什么?记载他和他的弟子们言行的《论语》到底是怎样一本书?我们该怎样读《论语》以及孔子?这一系列的大哉问,萦绕在国人心中。我认为所有的这些疑问,归纳起来就是一个核心问题:我们今天可以跟孔子学什么?

  《论语·先进》中有这么一段话——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这应该是孔子年老时的一段谈话。孔子说,当年跟随他周游列国、受困在陈、蔡之间的那些学生现在都不在门下了。孔子想这些学生了,并且分别点出了这十个学有所成的门生的名字以及学业与专长。后人据此将这十人称为孔门十哲,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称为孔门四科。德行指道德仁义,品行修养;言语指善于辞令,应对得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口才与表达;政事指为政之道,教化之事;文学指博学通经,教学相长,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言的博雅教育,而不是纯文艺意味的文学概念。

  我认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应该仍然是我们今天认识孔子,读《论语》,跟孔子学习的四条主线。当中又以德行第一。《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学生是以孝悌为本,行有余力,再学习《诗》《书》等六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以这段文字为纲,用三字韵语的格式写出了一本经典蒙学读物《弟子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本书成了中国民间学童开蒙的必读之书。

  儿童认识孔子的最佳读本是《弟子规》,而青少年以及成人认识孔子的最佳读本,则是《论语》。但这本已经在中国流传了约2000年的古书,对其的注解、集释以及心得的参考书可谓汗牛充栋,我们怎么来选入门书?本人的经验是不能只看一本,至少要选两本以上的有口碑的著作来对比阅读。比如要知道于丹的《论语心得》、傅佩荣的《论语心得》只是另一类心灵鸡汤式的快餐读物。而当下坊间比较推崇的有水准的著作有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另外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也可以找来翻翻。需要注意的是,这几本书虽都是好书,但同时也是瑕瑜互见的。最好能对比着看,力求发现他们说法打架之处,你便可以从中学到独立的思辨。这里要特别推荐台湾学者萧民元的《论语辨惑》。萧民元认为研读中国的古文,有时必须要通过时光隧道返回当年情境,才能比较正确地掌握古人到底在说什么。而后人读古书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不小心就以今观古,造成迂解和曲解。宋明以来的儒者就多有此毛病。而他所言之辨惑,就是辨2000年来世人对《论语》的解释之惑。

  此外,我还有个观点:老子是孔子的老师,不懂《老子》就会误读《论语》。比如老子讲无为,其实孔子也讲无为,只是被后人忽视了。《论语·卫灵公第十五》: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大意是什么也不作,就能使天下太平的人大概只有舜吧?他干了什么呢?自己恭敬地坐在那个位子上就是了。《论语·阳货第十七》: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几乎和老子的口吻如出一辙。

  再比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提到的那一章: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历来纷争很多、讲不清楚。而笔者就是借助帛书《老子》破解出这句经文背后的时光密码。帛书《老子·德经》第三十四章: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是谓祸莫大于无适。这一章的祸莫大于无适在通行本《老子》第六十九章中作祸莫大于无敌。先秦古书中往往通假,故通行本的无敌应做无适解。那什么是无适呢?据笔者考证,《说文》:适,之也。无适,即没有外出。《荀子·君子》曰:(天子)四海之内无客礼,告无适也。四海之内天子都没有做客的礼仪,因为天下都是他的,他没有外出做客这码事。所以,老子的祸莫大于无适说的就是对于侯王而言,灾祸没有比僭越逾制自称无适更大的了。

  我们读《论语》,向孔子学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但别忘了孔子也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举一隅以三隅反,这样才能不被注家、学者牵着鼻子走,才能读出自己的心得来。(王扉)

 来源: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