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绣种简介

发表时间:2010-8-12 16:44:31    来源:网络
   一.京绣艺术

   京绣,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已有京绣的独立行业,以刺绣各种服饰、日用品为主,尤以刺绣戏衣最为出名。

   .苗绣艺术

   龙这一古老悠久的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在苗绣中得到充分而且非常多样的记录和描述:不仅有汉族中最为流传的龙的样式的丰富记录,还有鱼龙、鸟龙、蚕龙、猪龙、象龙、蛙龙甚至双身龙、双首龙,长脚的娱蚣龙,无脚的蛇身龙,彩线刺出的“花身龙”与花卉枝蔓辉映,簇拥着小人形的双龙腾身而舞,还有与山稀水怪、神人兽物杂陈共处的龙,那长着一对大牛角的龙似出现的最为普遍,而且还有牛角人面的龙婆、龙公,苗人称为央公、央婆,从苗民祭祖大典吟唱的《苗族古歌》中,我们获知了央公就是姜央,他与龙、蛇、虎、水牛、蜈蚣、雷公等十一个同胞兄长都是由枫木树心化生的蝴蝶妈妈所生,又由枫木树梢化生的鸡宇鸟孵养,于是姜央便成了苗民的人祖,蝴蝶妈妈成了母祖,而龙兄长带领的众兽虫都成为与苗人粘带血缘的先祖。可以想见,龙这个唯一非现实化的形象与苗族的关系是十分久远了。

   曾有人说:“中国龙的躯体真正得到随意舒展的地域是在僻远而自由的苗疆” (参见徐炼《中国民间美术》(P27)。在地处祖国西南山区的苗乡,龙,不仅是苗族人民崇尚的形象,而且被塑造得十分玮奇诡谲、栩栩如生。

   苗乡的“龙舟节”是闻名于世的。披红挂绿的龙舟头与汉民族的龙头造型十分相像,一样的威武昂扬,但却有一点不同,就是龙舟龙头上生出的那对大牛角,这点与汉龙的异处,我们在同样驰名的苗家刺绣中看得更为充分。

   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说是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徒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为的是缅怀离去的故土,纪念英勇聪慧的前辈,同时也为了承继前辈流传下的这份美丽,不忘祖业,激励后人。 

   我们可以先从那化生母祖的神木和孵化母祖十二只蛋的鸡宇鸟说起。苗族起源的多种说法之一是“东来说”,这与神木、鸟有关,也与中华民族的上古神话传说相关,说木神句芒辅佐了东方天帝太嗥。太嗥其实是一个以神鸟为图腾的上古氏族,又说太嗥便是伏轰,伏轰与女锅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是尽人皆知的,他们传说中的样子便是龙的最初形式,《列子·黄帝》记:“疱牺氏(即伏羲)、女娲氏……蛇身人面”,《春秋纬合诚图》记:“伏轰龙身牛首”,可以说,这些上古的图腾意向在苗族的绣品上反映得非常明显,比如那看似双龙戏珠的绣品,中间却是个人,这人其实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双龙便成了庇护苗民的伏羲与女娲。 

   现今聚居西南山区的苗人与上古东方氏族的关系还可以从炎黄饯争的故事找到根由,说是上古时各行仁道而道不合的炎帝和黄帝发生战争,最终炎帝战败,偏守蛮荒的南方一隅,跟随他的苗民也跋山涉水最后落户在西南山区,又有一说是炎帝这位中华民族的“农神”、“谷神”最后成了管辖南方的天帝,被本是当地土著的苗民认做了自己的始祖。有一点确证了炎帝与苗民的古老关联,就是苗人的牛龙图腾就是传说中的炎帝形象:人身牛首。难怪在苗绣的形象中有那么多的牛角龙形象。

   苗族的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上古历史如此密切的缠绕一起,苗族的刺绣不仅热烈奔放,而且蕴意着神秘悠远的篇章,苗绣中的龙更以其丰富的意象与中华民族的开创历程紧密地联在一起。从这些残存着“人神混同”、“人兽混同”、“自然物类混同”的原始思维特征的绣品中我们看到,苗族人民营造出的龙是那样的率真稚气、热烈奔放、神奇壮丽、自由不羁,令观者如醉如痴!   

   .中国发绣

   发绣,又称“墨绣”。它是以精选少女的天然色发作绣线,具有淡雅不褪色、耐腐蚀、利于收藏等特点。

   据史料考证,发绣起源于唐朝年间,民间少女表示对佛的虔诚,以自己的绺绺青丝精心绣制观音、如来佛像,朝夕焚香膜拜,视为大礼。现存最早的在英国伦敦博物馆藏有南宋时刘安绣制的发绣《东方塑》像,日本正仑院收藏的明代刺绣名家。  

   .汴绣艺术 

   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中原。据记载:北宋时期(公元960-1127年),皇宫设有"文绣院",聚集三百多名绣女专为皇帝王妃,达官贵人刺绣服饰和绣画,所以汴绣亦被誉为"宫廷绣""官绣"。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皆为汴绣精品。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秀书,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必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交书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回不可及",展示了北宋汴绣在历史上的丰采。据《东京梦华录》载:民间刺绣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汴绣工艺达到鼎盛时期,北宋灭亡,开封长年战乱,导致汴绣一蹶不振,濒于失传。

   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开封汴绣厂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录踪探微,博采众家之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之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纹蒙针等几十种针法。多种针法的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一一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富有立体感。汴绣针法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绣品既具有雅洁活泼的风格,又具有粤绣明快豪放的特点。

   1959年汴绣《清明上河图》绣成,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献给了毛主席,至今仍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它以针代笔,以线代晕,使这幅宏伟浩繁的历史风俗画卷逼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改革开放以来,汴绣工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汴绣在以历史绘画题材的基础上,不断的吸取国内各绣种的精华,精品层出,于九十年代初成功绣制了文莱达鲁萨兰国的国王绣像,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及其夫人的绣像,以及我们领导人邓小平、刘少奇等人物肖像,其中的《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绣品均为国家收藏精品,有的精品被国外友人重金购买收藏与珍爱。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