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云教授《古琴三十课》火热订购!

发表时间:2015-10-20 14:05:03    来源:筝和天下
  

李凤云教授《古琴三十课》火热订购!

    编者寄语: 

     是什么让千年的古风雅韵依存?是什么让静止的字符闪耀光芒?智慧和传承之河流淌。

    愉快地教,愉快地学,教和学亲密的伙伴。每一课、每一节,都会交给你一把钥匙,去开启认知的大门。

    从散音——大地之声,到泠泠天籁之泛音,到手指与天地交合之按音,每一次、每一天都是在天地人和中穿越古今并超越自己。

    接触古琴、认识古琴,清风细雨、润物无声,一起浸淫、漫步于温润着我们的古琴艺术之中吧。

    愿意和同学们一起记住并享受当下的美好!我常说:“ 如果热爱,不必坚持。”

    《古琴三十课》订购说明

    一、订购价格:《古琴三十课》(含1张DVD光碟)定价为48元。

    二、汇款方式:

    1.中国光大银行账号:6226.6221.0248.6251    收款人:王津兵

     2.中国工商银行账号:6222.0002.0011.5266.520  收款人:王津兵

    3.中国建设银行账号:6217.0000.1001.1947.648  收款人:王津兵

    4.通过微信转账付款:zhtj27332377

    三、配送方式及资费

   1.配送形式:特快专递(EMS)、普通快递、顺丰快递

   2.资费说明:

    特快专递: 500克内23元,每增加500克邮资则增加8元。(不足500克按500克计算)。

    普通快递:对快递有特殊要求需提前说明。

    顺丰快递: 货到自付

    由于各地邮资标准不同,汇款前请先联系我们,我们为会您选择最经济快捷的配送方案。

    四、订购热线:15022009659

    在线QQ:1420449423

    订购邮箱:1420449423@qq.com

    网址:www.51zheng.com

    联系人:钟老师

    本教材在筝和天下以下琴筝文化艺术中心均有销售,欢迎广大网友前往选购!

    筝和天下(天津)琴筝文化艺术中心

    地    址:天津市南开区东马路古文化街古玩城4单元3楼3号(天津政协书画艺术馆)
    电    话:022—27332377  15022009659

    筝和天下(晋中)琴筝文化艺术中心

    地    址:山西省晋中市榆次老城北大街西一号
    电    话:0354-2552299

    筝和天下(珠海)琴筝文化艺术中心

    地    址:珠海市香洲区翠仙街19号正方盛和苑A10号商铺(香洲区实验小学右侧)  
    电    话:0756-8123009

    筝和天下(新邵)琴筝文化艺术中心

    地址:湖南省 邵阳市新邵县城市花园1期步行街106、107号商铺
    电话:15180932500

    相关信息:

    本书作者李凤云教授简介

    李凤云:天津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1985年毕业于天津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师从陈重、李祥霆、许健、李允中诸先生,1987年拜广陵琴派大师张子谦先生为师,深得广陵琴派精髓。曾出版《广陵琴韵》《箫声琴韵》《梅梢月》《南风》以及《李凤云王建欣琴箫埙音乐会》等个人专辑数张,琴曲打谱《颐真》《梅梢月》《离骚》《玄默》《山中思友人》《普安咒》等十余首,琴歌打谱三十余首,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如《神奇秘谱及调意浅谈》《张子谦古琴艺术初探》《李允中与天津近现代琴坛》等。1990年在天津成功举办个人古琴音乐会。至今,已在北京、香港、台北、澳门,以及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地举办百余场古琴独奏、箫声琴韵音乐会和讲座。

李凤云:【琴韵之声,始于热爱】

千古德音,琴之大道

文 | 华有岳    周八专栏

    普通的琴房,装饰却是古色古香。一方琴,一身简单的衣束,纤指轻揉,七弦同吟。楼外喧嚣顿然消融在淙淙清泉般的弦瑟中。琴前优雅端坐的李先生一脸的淡然安定,琴人合一的意境中流露出的是掩映在清水碧畔的居士才有的清渺悠远。

    李凤云是当今古琴兼琵琶界的知名艺术家,天津音乐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琴会副会长、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古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天津古琴会会长。初次见面,原有的紧张和拘束消融在她的祥和与平淡中。寥寥数语,不知不觉就被她融进了艺术的境地,跟随其艺术的灵感在艺术的海洋中愉悦地畅游,在畅游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被古琴艺术熏陶了一番。

    对于古琴艺术她最想说的是“热爱”,用热爱谱写艺术之路,只有热爱了,才能使自己更好地融入艺术当中,升华艺术的精华,更巧妙地演绎艺术作品。

一 “琴”海无涯,以苦作舟

    李凤云幼年就开始学习中国传统音乐。小时候,在读唐诗宋词或观赏中国字画时,她总能领略到那种文人雅士在弹奏古琴时的从容淡定。久而久之,她便对古琴产生了神往,和古琴结下了不解之缘。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到陈重先生家里上课,看到他家墙上挂着一架的古琴,顿时就欣喜若狂,一直以来所青睐的古琴与自己有了零距离的接触,一种弹奏冲动涌上心头,所以就下定决心一面跟陈重先生学琵琶,一面学古琴。虽然只作为业余学习,但李凤云每天坚持刻苦弹练几个小时,怕打扰到别人,就每每都要一个人躲到琴房练到半夜。后来她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向李祥霆教授学习、深造,在古琴演奏方面的造诣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到上海向“广陵派”古琴大师张子谦先生学习,1988年举行了正式的拜师仪式后,她成了古琴界泰斗张子谦先生的关门弟子。

    1985年从学校毕业后,李凤云对古琴的投入更多了,一年四季,日复一日,几乎达到了琴不离手的程度。凭着精湛的古琴艺术演奏技术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她在天津音乐学院首创了古琴专业。虽然当时只作为一门选修课,但古琴界的专家和学校的领导都很认同她,并建议以她的水平完全有能力开主科,这对她的信心是一种莫大的鼓舞,从此李风云对古琴的钻研就更加刻苦了。

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作为张子谦先生的真传弟子、“广陵派”的传人,李凤云感到非常荣幸。从传统意义上讲,起初派别的形成是因为交通不便、地域差异、属地的风格不同等因素,现在交通、信息已经是非常发达了,世界也应该称之为“世界村”,交流性和包容性更强了。李凤云认为如果仅仅闭门弹奏自己的派别风格,这是不现实的。面对一个作品,要尽可能地遵循前辈的演奏方法、保持弹奏自身的特点,但并不是这辈子只弹或只能弹一个派别的风格,也要去借鉴和尝试其它派别的独到之处,这样才能在艺术上博众家之长、趋于完美,达到更高的造诣,更好地满足听众的需求。

    李凤云不仅容纳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也吸收了国外一些音乐的风格特点。面对是否提倡艺术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时,李凤云回答道,那就要看如何去接轨,她觉得“接轨”这一词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不是太适合。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音乐和其他国家的传统音乐乃至现代音乐都可以有合作的可能和形式,这样既可以保持传统音乐的特色,又可以吸收外来的精华,像美国的乡村音乐和中国的音乐就可以有相互的合作。她强调各国音乐家在一起演出,不是说要音乐“大同”,而是要在摩擦和交融中凸现特色,发扬特色。譬如李凤云在莫斯科演出时,与当地的现代音乐也有合作;多年前,她也用中国的古琴和美国的黑人音乐“过过招”。她说,各个国家因为语言差异而有不同的音乐风格,但音乐的本质和给人感受是相通的,音乐没有国界之分,关键在于沟通,而且人们的心会通过音乐贴得更近。她笑着说,如果实现这些了,就是实现所谓的“接轨”了。

三  挑战自我,以“琴”动人

    李凤云自1990年在天津首次举办了“古琴独奏音乐会”以来,至今已有几十场的演出,几乎每年都要举办十几场的个人独奏音乐会。当李凤云谈起自己的音乐会时,平淡的脸上起了一丝的喜悦。她说作为个人的古琴音乐会,起初最重要的主题是报答多位恩师的谆谆指导和教育,以一种感恩的心态,总结多年以来所学的知识和技法,向他们进行汇报。而现在作为一名古琴老师的她举办音乐会,其社会价值就是传播古琴文化。对于她个人而言,她并不需要提高知名度,而是要继续保持自己的演奏水平,并且不断提升。她认为如果没有音乐会,可能自己的“功力”会下降,至少不会有太多的创新。音乐会的举办是一种压力也是动力,李凤云每年都要在自己原有的曲目上不断增加新的作品,而且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用“心”聆听的观众,这也是对古琴专业更高要求的挑战。

    李凤云不仅在国内频频登台,而且多次应邀到国外进行演出。在不同的国家如马来西亚、波兰、美国、日本等都举办了精彩的古琴音乐会。李风云认为出国演出最大的意义在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外国人在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时,也会从音乐的角度去观察,包括乐器的声响、构造以及演奏技巧,与之产生共鸣,从而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发现中国人的智慧,领悟中国艺术的伟大之处。因此,无论是在国内或国外演出,她都会全身心投入地去演奏,一如既往地以“琴”动人。

四 发扬传统,方显本色

    当谈论古琴艺术在今天是发展还是衰落的问题时,李凤云回答道,古琴艺术的发展,在唐代的时候已经受到外族乐器的袭击,如琵琶、胡琴等传入中原对古琴早有冲击。但这么多年,古琴艺术仍然绵延不断,流传至今,足以证明其艺术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它已经成为中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是传统的精髓,而且现在我们都已经开始重视它,并在2003年11月把它申报为第二批“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衰败也是不可能的。她认为中国之所以还称得上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国家,是因为它尚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而古琴艺术既来源于民间,又植根于传统,所以跟本土的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象征。面对目前弱势艺术的尴尬境地,继承和发展古琴艺术是这一代人和下一代人需要共同完成的历史使命。或许由于现代社会受众方式的不同,人们可能都忙于自己的事业,对它有点疏忽,但无可非议,古琴的背后还是有一群拥护者。她觉得影响古琴艺术发展的最大因素还是来自于人们内心的喜爱程度,可能很多家长会在小孩3岁时买钢琴、小提琴之类的乐器,而买古琴的却很少,但她认为在学习钢琴或小提琴之前,首先要认清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名古琴艺术的发扬和传授者,李凤云除了多次地参加演出外,还对做过专门的关于古琴艺术的讲座并出版了许多有关的专著。在长期的教学法当中,她总结出了一种“愉快教学法”,就是把传统的在一节课教授完的知识,分为几节课,而且用最简明的语言去告诉学生,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不会望而却步,从而能够触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也是非常乐观的。

    采访的最后,她满怀欣喜地说,能够教书育人并且进一步学习、研究古琴艺术,在古琴演奏技法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是她最大的理想与希望。作为一名古琴教师,她会乐此不疲地用自己的热爱去感染身边的人,将古琴艺术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琴箫伉俪李凤云和王建欣。

陈逸墨:为师者——李凤云老师《古琴三十课》出版后记(节选)

    绝对不是谦虚客气,近年来越来越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所以自我介绍时一般都这样说:我是个学习中的“中”学生。

    求知识爱学习的人,一定要有老师指导,才不会耗费时间、迷失方向,可以说,跟随良师学习,其实就是求学的捷径。正如韩愈在其《师说》一文中,开门见山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从师学习是很必要的。

    三年前,因编辑《广陵琴社百年纪念专辑》一书,向很多广陵派琴人约稿,其中就有李凤云老师。之前,虽然和李凤云老师也见过面,并欣赏过她精湛的琴乐,但真正交往,就是从这次约稿才开始的。

    李老师谦虚平和,说话淡然从容,给人以安静、温暖、友好的感觉。有这样多美好的印象,所以后来的事情都是顺利进行的。李老师为天津音乐学院教授,平日有繁重的教学工作,另外还有演出及学术交流活动。虽然事务繁忙,但李老师答应的稿件总会认真、按时的完成,从不拖延时间,这其实也是对我们编辑工作最好的支持。

    《广陵琴社百年纪念专辑》出版后,按程序该给每位作者办理稿酬事务了。当电话联系李凤云老师时,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自己的艺术来源于广陵琴派,就把稿酬捐赠给广陵琴社吧!我们理解,写作也是辛苦的付出,稿酬是应得的劳动报酬,怎样处置我们都会尊重。但是,与那些约稿时就谈稿酬并提出非分要求的极个别作者相比,看待的轻和重、浓和淡,其中人品立判可见。

    近年来,我计划编一套古琴名家的教材系列,也向一些古琴老师约过稿,但一直没有收到完整的稿件。去年夏天的一天,突然接到李凤云老师的电话,说打算把多年来编写并一直教学使用的古琴教材正式出版,以方便更多古琴爱好者参考学习,并希望由我把握装帧、版式、印制等编辑事宜。

    得到李老师信任,又有以前的愉快合作,我随即就展开编辑工作。因为有点经验,装帧形式和版式很快就定下来了,麻烦的主要是排版和校对工作。李老师以前教学使用的排版方式不合出版要求,需要重新输入,另外我又建议增加录制了一张音像教学光盘,这个过程耽误了一些时间。

    音乐类图书因专业术语、音符等特性,校对工作相对比较繁重,再加上古琴演奏使用的是“减字谱”,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手抄录用,所以反复校对、修正了多次才最后定稿。其间,李老师认真校对审稿,不放松每个细节,她有外出讲学或出国演出活动,都会提前告知,把修稿工作嘱托给助手和我对接,赶上节假日,李老师也会提前安排好时间,从不松懈敷衍,从中可见她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
教材终于定稿要印刷了,转眼之间也将近一年时间了。最后在商量定价时,李凤云老师一再要求,这本教材主要目的是普及,价格尽量要低。这是李凤云老师在出版合作过程中,唯一提出的要求。

   虽然编辑工作事务繁杂,但与李老师彼此为对方着想,合作过程愉快,对于我们编辑过程中的疏漏和错误,李老师也是宽容对待,令人感动。不觉间书就要出版了,出版社领导考虑我的付出及酬劳,问我有什么要求?我不假思索的回复,自己没有任何要求,也不必考虑关于我的个人报酬,与李老师这样的老师合作,做对更多人学习有意义的事情,理应无偿支持。
 
    再说,给李凤云老师编辑图书的过程中,我已经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像李老师这样的为师者,传授的已经不仅仅是琴技,而是那些用耳朵听不到,却更清亮的弦外之音。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