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中的茶名茶词是闽南茶文化重要的构成,把盏品茗,胡乱推敲,越发觉得有滋有味。 闽南语里似乎觉得把“茶”单字呼叫不大过瘾,所以就有“茶米”一说,这一方面是象形,因为闽南盛产的乌龙茶颗粒紧结,饱满如米;另一方面又说明“柴米油盐酱醋茶”,“茶”的重要性与“米”相差无几,居家百姓生活“不可一日无此君”,呼应了“粗茶淡饭”一说中二者的密切关系。闽南语中的“茶米”还有近义词,叫“茶芯”或“茶心”,究其形,观其义,与“茶米”一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茶米”多指大众的粗茶,而“茶心”“茶芯”有“一枪一旗”的隐含,价位和级别自然高于“茶米”的了。
闽南人喝茶叫“吃茶”,邻里乡亲那“来吃茶”、“来吃茶”的招呼声似乎比曹雪芹那伙计叫得还顺溜。且“茶”字的用法在餐饮天地四下伸延,干炒的面粉叫“面茶”,白糖或红糖冲开水叫“甜茶”,老姜烧汤叫“姜母茶”;南洋泊来的辣味佐料 satay 人家音译成“沙爹”而闽南人偏偏要译成“沙茶”,祖籍闽南的新加坡华人特制的猪骨汤被命名为“肉骨茶”,而厦门老字号用乌鸡、蛇段、参片和乌龙茶新开发的汤菜名更是当仁不让地敲定为“龙凤功夫茶”……其实在闽南父老早期的茶意识里,茶就是乌龙茶,乌龙茶就是茶,因而反倒少有了“乌龙茶”的闽南说法,有时就与地名直接挂钩,比如安溪产的乌龙茶毛茶叫做“溪茶”,闽北产的乌龙茶岩茶叫“武夷茶”,但往往更多的是它的各个具体品名,比如“铁观音”、“黄金桂”、“毛蟹”、“本山”、“佛手”等等。“铁观音”一名与民间传说有关,抹上了浓重的佛教文化色彩。鸡年新春,海峡两岸包机直航,厦门航空的班机上奉献给台胞的铁观音热茶回甘绵长,这也许是千年“铁观音”第一次真正飞到了云里雾里的人间仙境呢。“佛手”显然有依据该茶品种的外形如手状而名,让人情不自禁回味起醉人的舞蹈《千手观音》,其中不乏“菩萨情结”,否则何不取名“妇手”呢?“铁观音”近年在市场的催生下,越发盛行,乃至“毛蟹”、“本山”等也都打着“铁观音”的幌子销售,而且派生出“观音王”、“红观音”、“金观音”等等“大名”以招揽顾客,显然这是不正常的,有待规范。这种行为有违诚心的基本,想必观音菩萨本人也是要投反对票的。
“黄金桂”原来叫“黄旦”,相传是一位茶妹的芳名,改称“黄金桂”似乎是嫌原名力度、色度都不够吧。闽南人把茶看得很重,这在民间的继嗣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年前笔者在安溪县城关与一场土地庙落成的典礼不期而遇,只见家家户户在摆放的猪头、鱼头、鸡鸭以及各种水果等祭物的前端,置有几个白瓷小杯,内里安放的就是干茶叶,联想到“茶米”、“茶心”、“铁观音”、“黄金桂”诸名用字用词的含义与力度,祭祀之物茶为首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想,既然闽南百姓如此爱茶,那么他们心目中的土地公一定日日以茶当酒,头脑清醒,得以明断乡间是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