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 鸿福齐天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湖南民间很早就能够刺绣。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
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二十世纪初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