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珍品聚国图

发表时间:2010-6-11 9:44:18    来源:北京日报
  
 
 
 
【西湖行宫图】
 
   

6月11日,第三届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将在国家图书馆对公众开放。入选我国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约300件古籍珍品被从全国各大图书馆和私人藏家手中调至北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展览。

更抢眼的是,展览将首次大规模展示古旧舆图。舆图是古人对地图的称谓,又称“舆地图”或“地图”。虽然中国地图的绘制历史源远流长,晋代就有绘制地图的记载,但流传到今天的古地图却不多。展览展出的十八件古老政区图、边界图、山川图、水利图等将带来理性与感性交织、科学测绘与山川神韵并美的独特观感,将让读者经历一次发现之旅。

【广舆图】首次“画”分明十三省

展览展出的《广舆图》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地图集。它对后世影响极大,可以说是第一本“便携式”分省地图集。其作者、明朝学者罗洪先用了10年时间才完成。

整套《广舆图》有40多幅地图,首次按照明朝的行政区域,以省为单位绘制地图。地图集中既有明朝全部十三省与南北两直隶的分省地图,也有“九边图”,也就是明朝九个边防要塞的地图,还有 “万里海防图”,即明朝境内海岸线的地图。

观众可以看到,每张地图上都布满方格,这就是我国古代“记里画方”的绘图方法。就是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的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然后按比例绘成地图。这本地图还创出24种常用图例符号,使地图图例符号由象形过渡到几何图案,成为地图绘制史上的一大进步。在每幅图的背面,罗洪先还附上了各个省区的沿革、形胜、行政区域范围,还有田赋数字等重要信息。

此次展出的《广舆图》是刊刻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的版本,也就是这本地图完成后不久刊印的,极为罕见,一度被认为已经失传。现在国家图书馆和辽宁博物馆各藏有一部。

【坤舆万国全图】打开国人眼界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期间绘制了多幅中文世界地图,这些地图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挑战了“天朝大国”的世界秩序观念。

利玛窦去世前8年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此次展出的,是我国仅存的第4幅图—亚洲部分的摹绘本。这套地图是他1601年定居北京后,献给万历皇帝的地图集《万国图志》的修订版。《坤舆万国全图》原作更像是艺术品,它由木刻六条屏组成。每幅条屏高1.79米、宽0.69米、总面积约7.41平方米。条屏上是用黑色线雕印刷的椭圆形世界地图。每幅图都用了不同的基色,以区别各大洲。地图的两边和图上空白处是序文和解说文字。为地图作序的都是与利玛窦结交甚笃的明朝名仕,可见当时人们对地图的兴趣。

【西湖行宫图】彩绘西湖美景

浏览十八份地图,最大的视觉冲击是,它们中的很多不像地图,更像一幅画。

这是因为,将地图元素与传统绘画相结合是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一大特色。这样的地图多用于描绘山川之美,色彩绚丽、图像逼真、缩全貌于眼前。很多古代舆图的作者并非科技人员,而是画师。钱维城就是其中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钱维城是清朝乾隆皇帝倚重的文臣。他为官之余,还擅长作画,尤其以山水画闻名清朝画坛。他将绘画融入山川地图的创作中,也给后人留下很多精品。《西湖行宫图》就是其中之一。历代描绘西湖美景的图不计其数,但得以留存的并不多,且以清以后的作品为主。因为清朝康乾两位皇帝曾多次南巡,每次皇帝南巡前后都有官绘本西湖图问世。这些地图或是为皇帝南巡作导游图,或是总结皇帝南巡路线。《西湖行宫图》就属于总结路线的地图。

在这幅图中,钱维城用鸟瞰的形式描绘乾隆南巡时,游览西湖各处行宫、十八景的线路及各景点间的具体里程。该图由清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绘制,是典型的官绘本地图。

展览中一同亮相的袁瑛绘制的《五台山圣境图》也是如此这般采用形象画法的官绘本地图。地图上还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印。

精确【皇舆全览图】沿用两百年

在展览中亮相的雅鲁藏布江图是《皇舆全览图》的一部分。那是清初康熙皇帝亲自领导和指挥测绘而成的。这幅图因为其精确性,沿用了200年。

康熙四十六年时,全国统一大业已经巩固,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康熙帝下令进行一次全国规模的地图测绘工作。他任命法籍耶稣会士雷孝思、白晋、杜德美以及日耳曼传教士费隐等主持这项工作。

这次测绘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方法,采用“太阳午正高弧定纬度法”和日蚀观察法测定经纬度。为了统一里程的计数,规定以工部营造尺为标准,纬度一度合200华里。朝廷还分派人员前往全国各地进行具体测量,在各省官员配合下,勘测人员勘测了各省重要地方,查阅了各地的志书,询问了当地父老和官员。

康熙五十七年《皇舆全览图》完成。它以地圆说为基础,采用经纬图法和梯形投影法,比例约1:1400000,全幅由32帧地图组成,包括关内15省和关外满、蒙等地。《皇舆全览图》因其精确度高,故得到广泛使用。直到民国初年的中国地图,仍以此为根据。这幅图作为“惟一的全国地图”使用了两百年。康熙以后,经纬度制图方法逐渐在我国普及开来。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