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
孔子是世界文化巨人。作为儒学的创立者,他最早阐述了儒家“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孔子讲究“知命畏天”,对生命和大自然充满了热爱和敬畏之心。他主张培养起一种“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自觉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味大自然化生万物的无限魅力。这种“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对开展生态教育,建设生态文明,培养全社会热爱大自然,自觉维护大自然的思想意识有重要的作用,值得领导干部重视。
孔子“乐山乐水”命题见诸于《论语·雍也第六》:“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是孔子赞美“知者”和“仁者”的一句话。在孔子看来,“知者”和“仁者”都是有道德修养的人,相当于我们今天讲的“仁人志士”。孔子赞美仁人志士的修养功夫,实际上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和广大民众都来做这种“知者”和“仁者”。这种“知者”和“仁者”既快乐又长寿,正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和最高境界。
何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孔子认为,第一,要淡泊明志,有一种做圣贤君子“不改其乐”的人生志向。他说,“君子谋道不谋食”,颜回就做到了尽管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但因为做圣贤君子的人生志向明确,所以能身处“陋巷”而始终“不改其乐”。第二,要有“泛爱众而亲仁”的心理自觉,只有心中充满了仁爱之情,才会“乐山乐水”,爱护好山山水水,对水中的鱼、山中的鸟才不会去赶尽杀绝,而保持一种同情心。第三,通过学习《诗》、《乐》增强欣赏大自然的知识能力和审美意识,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学《诗》可以使想象力和观察力丰富,可以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学《乐》可以提高修养,助人成就事业,所以皆有益于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
通过论述如何达到这种与山与水同乐同寿的理想人生境界,孔子揭示了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与做仁人志士、树立高尚君子人格的密切关系。孔子认为,人伦道德与生态道德是一致的,做仁人志士与乐山乐水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这种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思想对后世儒者的道德修养影响极大,如董仲舒高唱《山川颂》、周敦颐追求山水之“真境”,他们都实现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人格理想。因此,宋儒程颐在评点孔子这句话时,很有感慨地指出:“非体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孔子因为自己是一位仁人志士、修养到家(《论语·述而第七》记载:“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可见孔子日常生活仪态舒缓,体现出一副和颜悦色之贤德气象),所以一举一动都体现着“乐山乐水”的高尚情怀。孔子把“乐山乐水”与做仁人志士联系起来,作为培养儒家理想君子人格的一项道德行为规范,是很有远见的。君子要仁民、爱人、乐水,这就把生态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入到人伦道德教育之中。
视“乐山乐水”为一种优美的人生情怀和人生境界,也体现在孔子“吾与点也”的思想论述之中。据《论语·先进第十一》记载,一次孔子与他的学生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谈人生志向和理想时,曾点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即:暮春时节,春服穿在身上,与五六位成年人和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河边洗浴,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上唱着歌儿回来。孔子听后赞叹道:“吾与点也!”即我赞同曾点的看法。为什么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治世之见不屑一顾,而对曾点热爱大自然的看法却如此赞叹呢?这就是因为曾点的理想主义(曾点追求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二者相统一的社会理想主义,这从“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的讲话中可体现出来。曾点是与冠者、童子们一起享受山水之乐而非一人独享,这才是真正“乐山乐水”的仁人志士的高尚理想情怀),与孔子主张培养“乐山乐水”的仁人志士的高尚理想情怀是一致的。孔子要培养的是既有仁者胸怀又能治世的理想君子人才,这种人才仅仅能治世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将人间的和谐与自然的和谐自觉统一起来,去实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儒家社会理想。
应该说,孔子这种理想人才教育思想是相当高明而有远见的。当今生态环境恶化,正是因为人们普遍缺乏“乐山乐水”的仁者情怀,所以只顾追求眼前利益,不管子孙后代死活,乱用地球资源,违背生态道德(特别是代际伦理道德),造成了一方面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大,另一方面环境问题严重、生态危机四伏的“二律背反”局面,这是十分可怕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山山水水都是全人类共享的生态资源,只有加强“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教育,才能使这些生态资源得到有效地爱护。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带个好头,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自觉培养“乐山乐水”的人生情怀。(作者: 长风 | 来源: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