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绣起源于宋代,当时叫做宫廷绣。因开封古时称汴梁,所以就有了汴绣之称,汴绣与苏绣、湘绣、粤绣、蜀绣合称为中国五大名绣。中国刺绣因产地不同,风格各异,所绣物体对象也各有千秋,汴绣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五牛图》和古今人物肖像、古今名画等等。
清末民初,中国的刺绣有“四大名绣”之说。苏绣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便有很大名气;湘绣在2000多年前西汉墓葬文物中也有发现,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蜀绣浓淡适度,色彩明快,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粤绣则色彩艳丽,对比强烈,富有立体感,在“四大名绣”中别具一格。
开封的汴绣亦有名气,它不能与苏湘蜀粤绣品并列的原因,是清末民初中原地区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所导致汴绣质量的下滑。而在此之前,汴绣的兴隆时期,它的影响要超过“四大名绣”中任何一种。在开封雄踞天下时,上自天子的“乘舆服御”,下至东京市民“宾客祭祀用绣”,皆为汴绣。当时的开封城,不但市井间有一支庞大的刺绣队伍,在华严尼寺,两浙尼寺等寺院中,还有一批为数甚多绣技甚高的尼姑绣女。这两支队伍是东京城民间刺绣的主要力量。从北宋政府对外经济交往的项目中可以看出,除去中南半岛上的交趾和阿拉伯国家大使向赵宋王朝赠送过绣品外,汴绣成为宋政府向高丽、日本诸国乃至现在新疆地区赠送或交换的主要珍品。可以不含糊地说,一百多年中,汴绣是中华国土上技艺最精,价值最高,产量最大,流通最广,影响最强的绣品,是中国的国绣。
汴绣在中国存在的意义,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中国最早成为商品的绣品,它是中国历史上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汴绣商品化为绣品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其二,汴绣是中国高起点的刺绣。北宋崇宁四年(1105),宋廷特置文绣院,除招收绣工300人之外,又在各地筛选拔尖技师前来任教。这是国家设置的高档次专业机构,也是政府出面主持的一次刺绣技术大汇合,大交流,汴绣犹如站立于巨人肩上,傲视天下,它广采各地技艺之长,将其融为一体,使汴绣水平高于其他刺绣,一时间汴绣领导着、提高着、推动着全国的刺绣行业,促使刺绣行业的大发展。
近几十年来,汴绣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全国名声日响,已经跻身于先进的行列。
如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描述着中国绣品的现状:“苏绣猫咪,湘绣狮虎,蜀绣游鱼,粤绣鸟禽,汴绣人物最传神。”这也算是各有侧重吧。
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据记载:北宋时期已有“文绣院”。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都为刺绣精品。据《东京梦华录》载,民间刺绣也极为兴盛,到处“绣帘相拓”、“锦绣交辉”。宋代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水平,据明代屠龙《画笺》所载,“宋之闺绣画……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北宋灭亡,汴绣遭动一蹶不振。
为了继承宋代闺绣这一传统工艺,开封汴绣厂于一九五四年成立。建厂后,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录踪探微,博采众家之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之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纹蒙针等几十种针法。多种针法的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一一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富有立体感。汴绣针法既长于刺绣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又善于创作气势磅礴的山水图景,刻画人物形象更是细致传神。绣品既具有苏雅洁活泼的风格,又具有粤绣明快豪放的特点。1959年汴绣《清明上河图》绣成,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它以针代笔,以线代晕,使这幅宏伟浩繁的历史风俗画卷逼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作品展览时,中外客人无不叹服。
改革开放以来,汴绣工艺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精品选出,如《清明上河图》、《百骏图》、《五牛图》、《韩熙载夜宴图》、《簪花仕女图》等绣品均为国家收藏或被国外友人重金购去。此外,汴绣除刺绣之外,还有单面绣、双面绣、三异绣及大量机绣产品,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曾多次荣获省“优质奖”、“百花奖”、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奖”,各种报刊、杂志、电视台争相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