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发表时间:2010-8-17 9:35:3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论语》二十篇五百章,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教人学为君子。

    《论语》中屡言君子,有时指有位者,有时指有德者。孔子教人学为君子,是要大家都做名副其实的、合格、称职的君子。他所称君子,主要是指有道德、有教养的人。

    孔子身处乱世,心忧天下,主张人人学为君子,经世致用;主张上行下效,共同构建人人各安其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有序的大同社会。因为上行下效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规律,所以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要求身君子之位的人,首先自己要做民众的表率。

    又因为经世致用是孔子教人学为君子的目的,所以他奉行有教无类,期望人人学为君子:学而优则仕”——学习修养到德能知行都优秀的人应当做官,承担起治国安民平天下的重任;仕而优则学”——已经在位的人要做好官,加强学习修养,使自己的德能知行与君子之位相称。这也是孔子所说必也正名乎的真实内涵。

    然而,学而优是通过自己努力可以达到的,但优则仕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还要受社会环境等许多外在因素的制约,怀才不遇,怀宝迷邦的君子,代代有人,比比皆是。那么,君子该如何看待仕与不仕?如果不能仕,还需要学君子吗?

    唯其如此,《论语》编者把孔子的三句话作为首篇之首,指出君子入世可能有三种际遇,以及面对不同际遇应持何种态度。这三句话,是凡读书人都耳熟能详——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通常的解释是:学习文化知识要经常复习、练习;要乐于和朋友交流;别人不了解你也不怨恨懊恼。

    这样理解依然嫌浅。先看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文、行,是知识与实践;忠、信,指做事与待人。(是徽帜的象形,就是树标帜于心,亦即目标明确。《说文》释为,即肃穆、严谨,又说尽心曰忠,意思也就是一心一意朝着心中的目标前进。为人行事,成不成在天,志向纯一,做事尽心尽力,则在我。)孔子之教是全面的,其要求学生的也就不单指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从知识、实践、处事、待人等诸多方面,全面地学为君子。所以,子夏领会老师的教育思想,就这样解释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所以,孔子所说的,乃是包含德、能、知、行的,全面发展的,是指君子的全面修养,而其待人、行事、处世之德,则是最重要的。

  再说:甲骨字形作上,其象形意义是:鸟展翅高飞,翔于日之上。有的专家以为双帚,以即扫帚星,但释义又依《说文》之解数飞而引申为重复。彗星一晃而过,怎么重复?这就自相矛盾而不能自圆其说。举例如:

  摭续六一:习二卜。

  佚二二:癸未卜习一卜。

  习二卜固然可以说是重复,但习一卜又怎么解释?(上说及二例均见徐中舒主编《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5月第1版第 385页。)所以我觉得还须从原始象形意义上引申:以鸟之尽力高飞表示尽力从事,也就是努力实施、践行,即实践的意思。就是习二卜就是做了两次占卜;习一卜就是只卜了一次。

  朱熹从《说文》之解,说:习,鸟数飞也。已经接近原义了,但他接着又说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还是转回到反复不断地学习上去了。《礼记·月令》有入学习乐鹰乃学习等语,前语是说到学宫练习乐,这个指的是舞蹈、演奏等行为;后语是说小鹰就开始学飞(学的项目是飞翔),这个是用其本义:努力飞行,也是行动、行为。

  综上所解,孔子在这里所说的,是指从德能知行各方面都学到堪称君子的程度;,是君子把自己的德能知行付诸实施,应用于社会实践。

  即时机。,不同于后人所说的,它的原本意义是,用在本章中就是非常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成德能知行俱佳的君子,而又有机会应用于社会实践,这就是学而优则仕,就是经世致用。这是孔子自己所期望的人生际遇,也是他谆谆教人学为君子的最高期盼。倘能如此,这岂不是很令人兴奋,很令人欣慰的事情吗?(来源于一元一国学网)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