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出句 清代配对
相传,宋代文豪苏东坡任杭州知府时,曾到当地一寺院游玩,并在寺院内的一座亭子中融雪煮茶。据此,时人便将此亭取名为“东坡煮雪亭”,并出重言顶真句曰:“东塔寺,东坡亭,东坡煮雪,雪瑞年丰。”
按照对联的平仄常规,这一出句当为下联。由于出句难度不小,一时也无人能对。直至数百年之后的清代西泠印社创立,才有人以西泠印社为题续得上联。对句曰:“西湖边,西泠社,西泠观书,书奇画异。”纵观此联,虽“西湖边”的“边”字与“东塔寺”的“寺”字对仗欠工,但其对句也可算是勉强成功。
韦氏征联 才觅妙对
相传,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才貌双全,上门求婚者络绎不绝。韦氏为觅得称心郎君,遂出句征联择偶。联曰:“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此联一出,引得各地才子纷至沓来,尽管他们一个个都绞尽脑汁,却无不“望联兴叹”。韦小姐也终因知音难遇,而抱憾九泉。原来,韦小姐的出句不仅聚重言叠字、回环顶真、拆字象型等撰联技巧于一身,而且意境高雅,环环相扣,加之前两字为当地地名,后面的“凤”字繁体又近似“凡鸟”之合体,于是,这一出句便因其难度极大而一时成为“绝对”。
不过,笔者近日从网上得知,当今联坛高人沈宝贵先生已为这一出句配上妙对。对句曰:“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笔者之所以认为沈先生的对句为妙对,其理由就在于这一对句无论在对仗上,还是在撰联手法上均已满足出句的要求。与“凤山”相对的“龙口”是山东省渤海之滨的一个港口,如此“龙凤”相对,可谓吉祥如意;对句中两“口”为“回”,“回”字乃内外结构,出句中两“山”为“出”,“出”字为上下结构,两两相对,可谓天衣无缝;而对句中的“宠”字去掉宝盖,其本身就非“龙”莫属,出句的“凡鸟”合起来又成繁体“凤”字,此处的撰联手法也与出句的撰联手法基本一致。笔者以为,此联能有如此高妙意境,能有如此字字相对,也真是太不容易了。虽古今相隔,当年的凤山才女韦氏若知晓已有妙对,也当死而无憾了!
七字奇对 妙语天成
清朝末年,有神童之称的四川少年刘师亮想拜王先生为师,王先生收徒的条件是:限刘师亮三日内对出先生以穿心茶馆为题的出句。出句曰:“两头是路穿心店”。
您可千万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七个字,它既要求前四字必须说明后三字所指事物的特点,又要求后三字所指的事物必须符合前四字所指事物的特点,其中第二个字和第六个字所表示的还必须是人体的两个不同部位。将如此众多奥妙汇聚在这短短的七字出句之中,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才思敏捷的刘师亮尽管连续两天两夜没有合眼,也还是没有寻觅到合适的对句。第三天晚上,他猛然想到自己的卧室是在悬崖上靠打桩支撑起来的一座吊脚楼房,放眼望去,三面可见滔滔不绝的岷江景观,于是,眼前一亮,有了对句:“三面临江吊脚楼”。
这一对句不仅满足了出句的所有要求,而且对得十分工整、贴切。如此绝妙的奇联,真是妙语天成。
四绝片玉 终成佳对
2002年春节期间,中国楹联名家和中央电视台曾以著名加拿大籍相声演员“大山”为题出句:“山大王大山”,并在中央电视台《佳联趣对贺新春》的节目中向国内外华人征联。节目播出后,反映十分热烈。据不完全统计,当年活动主办方共收到对句二万多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其中尽管有“某员工员某”、“雨量器量雨”等对句勉强符合出句要求,但毕竟还是没有一个对句能满足出句的全部要求,以至这次出句征联活动最终没有评出最佳获奖对句。因而,出句“山大王大山”便一时成为片玉。
笔者以为,这一出句之所以长期无人能对,是因为内藏四绝:一是嵌名:出句虽仅五字,却嵌入了“山大王”和“大山”这两个名词;二是回文:顺读倒读,语意完全相同;三是镜像:如果将这五个字刻在玻璃上,正反两面均左右对称,字形一样;四是同字异音、异义:“大山”之“大”读dà,在此专指大小的“大”,我们也可视为常态下的“大”;“山大王”之“大”则读dài,这是旧体小说或戏剧中对土匪老大的一种称呼,而此处的“大”,我们也可视为非常态下的“大”。
前两年,某单位“查普”同志曾参与过人口普查,一联友从中受到启发,随即以“普查员查普”这一对句破解了几年前的出句征联难题(“查”字也是同字异音异义:“普查员”的“查”读chá,而“查”字用作姓氏时则读zhā)。笔者认为,这一对句已完全符合当年出句中嵌名、回文、镜像、同字异音异义等“四绝”条件。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对句与出句中各自异音异义之同字却出现了位移:出句中的两个“大”字前者为非常态下之“大”,后者是常态下之“大”;而对句中的两个“查”字则前者为常态下之“查”,后者为非常态下之“查”。也许正因为如此,加之“查普”与名扬中外的相声演员“大山”相比,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以这一对句至今未在楹联界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