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喋血玄武门谁之过?

发表时间:2010-12-14 14:21:40    来源:中华国学网
  
    司马光认为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和隐太子李建成都有过错。
    无论何时,权势和利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都是严峻的考验,即使亲如兄弟,在权利面前有时也会不堪一击,只有道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才能经受得起考验。
  太伯、仲雍、季历是三兄弟,因父亲古公亶父想传位给老三季历,太伯和仲雍便逃到荆蛮之地,把王位让给季历。他们主动让位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连孔子也称赞太伯有“至德”。
    孤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叔齐互相谦让,谁也不肯当孤竹国的国君,双双离开故土,投奔西伯。孔子认为他们一生追求
仁德”,即使后来饿死在首阳山,也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求仁而得仁”。春秋时代吴国的延陵季子屡次让位给兄弟,被司马迁称为“闳览博物君子”。
    可惜的是,在权利面前兄弟相让的事情并不多见,历史上更多的是兄弟之间为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甚至骨肉相残,连明君李世民也不例外,为争夺皇位继承权,他与两个兄弟喋血玄武门。

    太伯仲雍主动让位
 伯夷叔齐投奔西伯

  在周代历史上,流传着一段太伯、仲雍让王位的千古佳话。
  周人的祖先名后稷,在帝尧时任“农师”,教人民种植百谷,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带领族人迁移到甘陕地区的“戎狄之间”。其后又辗转迁徙几次,到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时,迁徙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定居下来。
  古公亶父是个很有才能的人,跟随他来到周原的人不少。他废除了戎狄的习俗,营建城郭房屋,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司士五种官僚机构管理人民。“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太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季历娶太任为妻,她就是周文王的母亲。相传她要生文王时,有一只红羽毛的鸟飞到产妇的房屋上,嘴上叼着一块写满文字的绢帛,文字的大意是:“只有小心谨慎,才能保证事业成功。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千秋万代昌盛。”古公亶父认为这是个吉兆,他给孙子取名为昌,他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
  太伯、仲雍知道父亲想立季历为继承人,以便传位给昌,于是就离开故国逃奔到荆蛮地区去了,他们文身断发”,以表示自己不能再回周族当继承人,以避让季历。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季历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这就是周朝的创始人西伯。西伯继位后扩张周族的势力,拥有天下的三分之二。后来他的儿子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
  在西伯当周族首领时,孤竹国有两个贤士前来投奔他,这两个人也是两兄弟,老大叫伯夷,老二叫叔齐,他们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在世时,有意把族长之位传给叔齐,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于是便逃到外地,叔齐也不肯当继承人,便追随哥哥一起投奔西伯。但当他们到达周原时,西伯已去世了,后来他们因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

    子臧守节不当
 延陵季子避位逃跑
  太伯、仲雍逃到荆蛮以后,就称他们的部落叫做句吴。荆蛮地区的人们都称赞他们主动让王位的高风亮节,前来归顺他们的有一千多家,大家一致拥立太伯为他们的首领,称为吴太伯。
  太伯创立吴国,传到第十九代王寿梦时,吴国才开始强盛起来,并开始与中原地区的国家往来。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馀祭,三子叫夷昧,四子叫季札。季札才德兼备,寿梦想要立他为继承人,但季札坚决推辞不受,寿梦只好立长子诸樊做继承人。
  王寿梦去世后,诸樊又要让位给季札,季札推辞说:“曹宣公死后,当时各国的诸侯和曹国的人对新继承人曹成公的不义行为不满,想立子臧为曹君,子臧坚决推辞而且离国出走了,他这样做是为了成全曹成公当国君的愿望,于是人们都称赞子臧是个能坚守节操的人。现在您是法定继承人,谁敢反对您呢!让我拥有国家,那不是我的节操所能允许的。我虽然没什么出息,但我愿意以子臧为榜样。”他见吴国的人们执意要立他为王,便离家出走,躲到一个偏僻的地方耕田,吴人只好作罢。
  诸樊在位共十三年,临死前遗命要传位给二弟馀祭,他的意思是兄弟几个依次传下去,一定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以实现先王寿梦的心愿。季札当时的封地在延陵,大家称他为延陵季子。
  在馀祭当君时,季札曾出使鲁、齐、郑、晋、卫等国,在齐国他提醒晏平仲齐国将有大变,应赶紧把封地和权柄都交还给君,使晏平仲避免了栾氏、齐氏作乱时的杀戮。在郑国,他认为郑国的政治很混乱,子产将会当权执政,他提醒子产:“子为政,慎以礼。不然,郑国将败。”在卫国,他认为卫国的君子很多,这个国家不会有什么问题。
  季札到晋国后,对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国的权力以后大概要集中到你们三家里来了!”来果然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
  王馀祭去世后,他的弟弟王夷昧继位,夷昧当了几年的君,临死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再次推让,又逃跑了,吴国人只好立夷昧的儿子僚为吴王。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不服,他暗中招纳死士,与伍子胥密谋行刺吴王僚,得手后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
  吴国发生政变时季札出使在外,回国后,他说:“要先王的祭祀不至于断绝,国家的人民不至于没有君主,谁当王谁就是我的君主,我怎么能够埋怨谁呢?我只能对死去的君主尽哀,对活着的君主尽职,以度过我的有生之年。”
  于是,季札先到吴王僚的墓前哭祭一番,然后回朝廷等待新君的安排。


    孔子赞太伯有“德”
司马迁称季札为君子
  孔子非常仰慕太伯的品德,他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巳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太伯,那可以说是品德极崇高了,屡次把天下让给季历,老百姓简直找不出恰当的词语来称赞他)。”
  孔子称伯夷、叔齐为“古之贤人”、“逸民”,他说:“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不动摇自己的意志,不辱没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齐吧)!”
  孔子的弟子子贡问:“伯夷、叔齐何人也?”孔子回答说:“古之贤人也。”子贡又问:“他们两人互相推让,都不肯做孤竹国的国君,结果一起逃到国外,他们是不是后来又怨悔呢?”孔子说:“求仁而得仁,又何怨(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怨悔什么呢)?”

  司马迁对季札的评价很高,他说:“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廷陵季子有一种仁爱之心,他能永无止境地追求仁义,能从一些细微的苗头上看出日后的清平与混乱。这是一个多么有学问有见识的君子啊)!”
兄弟不容势同水火 喋血禁门推刃同气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四日,发生了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之间争夺皇位继承权的玄武门之变。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同为唐高祖李渊元配窦皇后所生,建成为长子,世民排行第二,元吉排行第四。
  隋朝末年,隋炀帝数次远征高丽,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唐公李渊之子李世民“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他劝李渊“顺民心,兴义兵。”在太原举起了反对君隋炀帝的大旗。在随后的群雄逐鹿中,李世民打败了李密、王世充、窦建德等群雄,为唐高祖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李渊曾许诺事成之后立李世民为太子,但按传统习惯,皇位应由嫡长子继承,李世民不得不推辞。唐高祖即位后,便立李建成为太子。因李世民功劳大,武德四年唐高祖特任命世民为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并兼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开天策府,设置官属。当时大部分勇将猛士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之士都聚集在天策府中,以李世民为核心形成了当时政坛上一个强有力的政治集团,直接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政治地位。
  李建成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他们收买唐高祖的妃嫔为内助,想尽各种办法削弱李世民的势力,甚至在酒中下毒企图毒死李世民。由于李建成、李元吉和后宫妃嫔常在唐高祖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使唐高祖对李世民渐渐产生猜疑,局势对李世民十分不利。
  武德九年,李建成向唐高祖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想借此调离李世民手下的精兵猛将,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秦府僚属忧惧万分,劝李世民先发制人,李世民考虑再三,遂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定计发动政变。
  六月三日,李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想杀自己为王世充、窦建德报仇。
  唐高祖见事情重大,便叫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次日上朝对质。
  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长孙无忌等人经玄武门入皇宫,埋伏在临湖殿附近,对准备入朝的李建成等人发动突然袭击。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当时唐高祖“方泛舟海池”,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入宫“宿卫”.尉迟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在唐高祖面前声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迫使唐高祖接受了这个残酷的事实。几天后,高祖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令“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奏闻”。两个月后,他又传位给李世民。
  
    李建成无太伯之贤  李世民无子臧之节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君,“玄武门之变”几乎是他一生中唯一受人非议的事情,司马光评论说: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向使高祖有文王之明,隐太子有太伯之贤,太宗有子臧之节,则乱何自而生矣!既不能然,太宗始欲俟其先发,然后应之,如此,则事非获已,犹为愈也。既而为群下所迫,遂至喋血禁门,推刃同气,贻讥千古,惜哉!”
  司马光认为唐高祖、李世民、李建成三人都有过错。唐高祖没有及时处理好立嫡以长有功者居上的矛盾,使功盖宇宙的李世民屈居才能庸劣的李建成之下,造成兄弟不容,势同水火。而李建成不仅不肯向古代贤人太伯学习,还极力排挤李世民,想置李世民于死地,迫使李世民对他进行反击。当然,如果李世民有子臧之节”,兄弟相残的事件也不会发生。
  司马光认为,李世民如果不是先发制人,等李建成、李元吉动手后再出手消灭他们还说得过去,然而他被群下所迫”。在玄武门埋下伏兵,并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就有点过分了。司马光说,李世民在历史上留下残杀兄弟的恶名,真是可惜啊!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中国民族音乐网 中国古筝音乐网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
技术支持:北京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