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京族传统乐器旦匏

发表时间:2011-2-25 14:43:05    来源:南宁日报

姿态优雅的旦匏表演

   在越南丰富的民族音乐库中,有一种十分独特而神奇的弹弦乐器——旦匏,越南语为“dan bau”。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只有一根琴弦,一端缠于弦轴,另一端通过葫芦口系于竹制的摇杆。弦下是用大竹筒制成的圆形琴体,称为共鸣箱。琴体系摇杆的一边还装有葫芦(匏)的上半节作为扩音器。因只有一条琴弦,所以它又被称为独弦琴。

    凄美的传说

   在越南京族民间,关于独弦琴的产生流传着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个名叫张袁的年轻男子,因时值战争时期要与其他壮丁一道前去打仗。出发之前,张袁叮嘱妻子:“如若此地不幸战乱,你就带老母亲回乡下老家避难吧。”不久,战争愈演愈烈,张袁的妻子只好带着年迈的婆婆回乡下老家避难。

   一路上她们历尽艰辛困苦,为了保住年迈的婆婆的体力,张袁的妻子常常要将自己那份粮食让给婆婆。一天早上,婆媳二人经过一个村庄时,发现村里的老老少少都聚在村口热情地接待她们,还给她们端上了丰盛可口的饭菜。二人惊讶不已,但是饥饿使她们没顾及去思虑太多就用了餐。然而,她们不知道,等待她们的将会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待她们吃饱喝足之后,当地的长老将实情告诉她们。原来,村里有一个凶神,每年都要村里祭给他一双妇女的眼睛。因为不想让村里的妇女失去眼睛,于是村里定了一条规定,每年的这一天第一个踏进村里的妇女将受到热情的款待,但饭后须交出自己的双眼,以祭凶神。如今张袁的母亲先踏入村里,所以,饱餐之后老太太要向村里献出她自己的双眼。张袁的妻子听后失声痛哭,跪求村里人允许用她自己的双眼来换婆婆的眼睛,村里人答应了她的请求并挖走了她的双眼。天上的神仙被她的孝心所打动,下凡赠与她一把独弦琴,并对她说:“这把琴将助你婆媳二人谋生并可保你家人团聚。”张袁之妻接过琴,谢过神仙之后便领着婆婆开始了卖艺谋生的生活。

   战争结束后,张袁回到家中不见妻子和母亲,四下打听,然而无人知晓。估计她们回乡避难了,他连忙打点好行李返回乡下。途中经过有凶神的那个村庄,当地人告知他当时发生的事情,但却无人知道婆媳俩的去向。张袁难过之极,四处寻找。终于有一天,当他经过一小集市时,听到一种很奇怪的琴声,寻声望去,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正沉浸于那醉人的琴声中,张袁好奇地探头进去一看,不禁吓一跳:那个弹着琴的不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子么?而旁边那位反着斗笠等着别人赏钱的不正是自己时刻牵挂的老母亲吗?张袁冲上去紧紧地抱住母亲和妻子,一家三口泪如雨下。妻子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顿时泪水滂沱,泪流干之后,鲜红的血从这位善良的妻子眼中流出来,就在这一刻,奇迹出现了,她的双眼又恢复了原样,她又重见光明了!

   神奇的旦匏

   旦匏的神奇之处在于可在同一条弦上同时奏出两个音,音色圆润,柔和优美,宜于表现悠扬抒情的旋律。演奏独弦琴时多采取坐姿,将琴置于桌上,右手执挑棒拨弦,外侧掌边轻轻触及弦的1/2、1/3、1/4、1/8处寻泛音点发音。左手握住摇杆,通过推、拉改变弦的张力,提高或降低音高,有揉弦、拉、推、拉揉、推揉、打、撞、摇颤音和润音等技巧;右手技巧有弹、挑和触弦,弹挑迅速交替,可获得近似“滚”的效果,发出泛音和基音的复合音响。

   旦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8世纪,就已流行于缅甸、越南和东南亚各国。唐贞元十八年(802),南亚骠国(今缅甸)向唐王朝进献乐舞,其中就有独弦琴。

   据史料记载,旦匏最初为诗人吟诗伴奏的乐器。古代诗人和弹唱艺人边弹边唱,把神话传说、英雄传奇、历史故事乃至普通人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和着悠扬婉转的旋律向听众讲述,感人至深。因此,旦匏获得了“一根弦上弹春秋”的美誉。后来发展为歌舞伴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尤常与洞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于独奏,亦可参加重奏或为歌舞伴奏。在民族乐队中,独弦琴往往作为色彩性乐器使用。古代的旦匏,构造十分简单,《新唐书·南蛮传下·骠》载:“独弦匏琴,以斑竹为之,不加饰,刻木为虺首,张弦无轸,以弦系顶。”用一截斑竹筒的大半边做琴体,竹筒表面朝上,挑起一条细长的竹皮为弦。经过不断流传和改进,逐步在琴上增加了竹制摇杆和葫芦形共鸣筒,才发展成为现代的独弦琴。

   20世纪60年代以来,独弦琴增加了首尾框板和底板,使其成为共鸣箱,琴面上像古琴那样标出泛音位置,也有的在琴面上增设木制指板,上嵌16个品位,可发出较多的实音,并能快速演奏泛音,丰富了演奏技巧。近年来,竹制独弦琴又增添了电扩装置,美化了音色,音量显著增大,音色更加柔美动听,从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的喜爱。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