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燕执着恋笛终成正果

发表时间:2010-8-27 10:23:27    来源:江门日报
著名笛子演奏家陈鸿燕。区景常 摄
 

  精湛的技艺,悠扬的笛声,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来自台山的著名笛子演奏家陈鸿燕的表演让南非的听众屏息静听,如痴如醉,他们不禁感叹:“原来中国民族音乐这么好听!”

  这个场景发生在刚过去不久的8月7日,陈鸿燕大师受南非自由省中华丝竹管弦乐团的邀请,在南非自由省大学音乐厅举办萧笛独奏音乐会。

  生于台山的陈鸿燕是香港著名笛子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管乐研究会会员、香港音乐协会会员。他自1979年移居香港后,应聘为香港中乐团笛子乐师,1994年起担任乐团笛子助理首席至今。他还兼任香港浸会大学音乐系、香港演艺学院、城市大学、香港音乐专科学校笛子导师。

  精彩民乐让外国人赞叹

  8月7日,在南非自由省大学音乐厅举办萧笛独奏音乐会的陈鸿燕与南非自由省中华丝竹管弦乐团合作演奏了《秋湖月夜》、《梁山伯与祝英台》、《妆台秋思》等著名曲目,技惊四座。此次为期两周的南非之行,陈老师还受邀到两所学校为当地的学生表演中国民乐,均大受欢迎。

  对于南非这个与中国远隔重洋的国家,陈鸿燕说:“南非是个进步、科学、礼貌的国家,环保搞得很好,那里是不准打鸟的。”而邀请他前往南非表演的自由省中华丝竹管弦乐团是个独一无二的乐团,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个乐团汇集了各色人种的成员——黑种人、白种人和黄种人都有。据陈老师介绍,这个乐团还汇集了东西乐器——西洋乐器如小提琴、大提琴、长笛,中国民族乐器如竹笛、二胡、古筝、扬琴均齐备。该乐团演奏的乐曲兼具东西方特色,别具一格。自由省大学音乐系还专设中华民乐系,黑人、白人都吹起竹笛,拉起二胡,此举在国外高校来说相当难得。

  自由省中华丝竹管弦乐团音乐总监冯郁强先生在写给香港中乐团的感谢信中说道:“陈鸿燕先生成为了我们乐团历史上最精彩的一页。他对中国音乐的领悟和奉献,对我们这些看到、听到他表演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励。陈先生是推广中国音乐的杰出使者,他完全赢得了观看演出的所有人的心。拥有这么一位鼓舞人心、谦虚且受人喜爱的人代表香港中乐团在南非表演,你们应该感到非常自豪。”

  执着恋笛终成正果

  陈鸿燕1948年生于台山县,从小受广东音乐的熏陶,但他和家人从没想过他会走上音乐之路。而促使他从事音乐行当的“媒人”,竟是3只鸭蛋!当年在乡下,十二三岁的陈鸿燕还只是个放牛娃,负责帮助生产队看护鸭群。有一年冬天,他光着脚丫在河边的沙滩上捡回了3只鸭蛋,当时一大胆,竟没有交公,而是交给了当地的音乐老师陈品豪的儿子。后来,陈品豪先生见他家境贫困,便送了一支时值5分钱的笛子给他,谁知道就是这支笛子引领他走上了音乐路,改变了他的命运。

  “人生有时候真的很奇妙,3个没有上交的鸭蛋,换来了一生的转折。”陈鸿燕先生无不感慨地说,“当时拿到笛子,也不懂得怎么吹,只是很喜欢,爱不释手,天天瞎吹。”在陈品豪先生的引导下,他开始慢慢步入正规音乐之路。后来,在陈品豪先生的鼓励下,陈鸿燕决定北上广州学习,进一步提高吹笛技艺。“当时虽然家里穷,但是父亲非常支持我,把口袋里仅有的5元钱给了我。”在广州学习了一年,陈鸿燕终于考上了广州音专(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师承罗德栽教授。22岁毕业后,陈鸿燕被分配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歌舞团,在那里工作生活了10年之久。

  1979年,陈鸿燕先生到了香港,经过考试,应聘到香港中乐团至今。在此期间,陈鸿燕先生秉着“学无止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拜于中国笛子大师赵松庭门下,更有缘与当代著名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蒋国基及周林生等结交,相互交流艺术经验,切磋技艺。在学习中,他主张东西南北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渐渐形成了属于陈鸿燕的风格:演奏技巧全面,音色纯净优美,感情细腻,收放自如,兼具南北两派的风格特点。业界专业人士曾经评价他的笛子演奏:“你到全世界每个地方,人们都会接受你的音乐。”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评价,可谓是对一个艺术家最高的评价。

  陈鸿燕先生的音乐之路,虽然是“3个鸭蛋”开启的,但真正的成功仍是源于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不管在家乡的贫困还是在海南的艰辛,他都未曾放弃,一直坚持练习吹奏笛子,正是他对笛子、对音乐的执着,终于使他对笛子的“苦恋”修成正果。

  “移植”《梁祝》好评如潮

  陈鸿燕先生是一个执着的艺术家,更是一位颇具天赋的艺术家。他到了香港后,首演了许多名曲,如大型笛子协奏曲《走西口》、《诗韵三章》等。罗德栽教授评价他说:“吹奏大笛雄健潇洒,气质不凡,如果说高音笛能吹出穿云裂石之美妙音质,那么陈鸿燕吹奏之低音大笛则雄浑通透,含蓄温润,荡气回肠。”

  从艺多年,陈鸿燕先生走遍五湖四海为观众表演,他在香港、深圳、广州、海南、江门、台山、肇庆、南宁、合肥、天津、哈尔滨、沈阳及台湾都举办过个人独奏会,还曾受邀到比利时、葡萄牙、美国、奥地利等国家表演,弘扬国乐精粹。

  除了精湛的演奏技巧,真正让陈鸿燕先生步入艺术家行列的则是他结合自己人生阅历创作的多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当年,他有感于先人造铁路、保卫铁路的艰辛,写就一曲《铁魂》。这首《铁魂》歌颂了台山华侨的爱国和拼搏精神,并以广东音乐形式谱写,该曲成功地刻画海外华侨浓烈的思乡之情。另一首为家乡大型歌舞剧《台山颂》创作的《丰收锣鼓》则是有感于小时候在乡村的生活而作。该曲用音符展现了农民丰收的景象,获得了许多奖项。在“非典”期间,陈鸿燕先生创作的《问苍天》更是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对于这些创作,他说:“只有经历过严寒的人,才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同样,这些都是我个人生活和情感经历的真实体现。”

  然而,最能体现陈鸿燕先生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的,当属他“移植”并首演的笛子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该曲需要交替用10支笛子与交响乐团协奏,成为世界上笛子演奏的最高技巧之一。当年,作为观众的陈鸿燕先生在台下聆听了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突发奇想,如果用笛子来演奏会怎么样呢?结果他回家马上拿出曲谱一句句、一段一段地试奏,反复揣摩后,竟然石破天惊地将小提琴演奏的韵味用笛子表现了出来。对于这一创举,陈鸿燕先生说:“1989年,我用10支笛子首演了笛子协奏曲《梁祝》,用6个指孔的中国笛,没有改过原曲的音域,也没有改过它的调式,一丝不苟地,像小提琴那样天衣无缝地奏出《梁祝》的感情、音准和强弱,这是真正用中国乐器吹奏中国乐曲,这是我的保留曲目,是我走遍大江南北、征服全世界、在世界奖台上拿金牌的节目。”今年,《杰出人物》杂志第四期以《笛中天籁飞神韵·创举世无双》为专题,报道其50多年来的艺术之路。“人家入选《杰出人物》的都是亿万富翁,而我只有亿万个音符。”陈鸿燕先生幽默地说。

  “我是台山人民的儿子”

  即使陈鸿燕先生的艺术成就大多数是在他离开家乡后获得的,但孕育他的音乐情怀的还是他的家乡——台山。台山是广东音乐的发祥地之一,早在10年前就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广东音乐之乡”。对此,陈鸿燕先生笑言:“台山拿到‘广东音乐之乡’的荣誉称号不一定是我的功劳,但我是最大声呐喊的那个。”2006年初,广东音乐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广州和台山共同拥有这份荣耀。陈鸿燕先生不无得意地说:“在广州,广东音乐玩得最好的是台山人。早在100多年前,台山人已经对广东音乐有很大贡献。”

  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陈老师对家乡的情怀一直没变。“我是一个非常热爱家乡的人,我有时回来台山看望父母,但每次回来,和父母一起的时间很少,与本地的音乐‘发烧友’一起玩音乐的时间多。”他告诉记者,就在采访的前一晚,他才和多年好友——台山一中校长李锦桃玩音乐玩到很晚,他说:“李校长拉二胡拉得可好了!”

  陈鸿燕先生到过许多地方表演,但他分文不收。“无论到哪里演出,我都会站在台上大声地告诉观众:我来自台山,被誉为'广东音乐之乡'的台山,我是台山人民的儿子!”

  对于推广台山音乐的发展,陈鸿燕先生可谓不遗余力。去年江门日报社有幸请到陈鸿燕先生为社庆组织演出了一场音乐会。那一次,陈老师召集台山音乐人一起表演,大家都积极响应,从四面八方来到江门参加演出。许多人都来观看了这场音乐会,认识了这些对音乐充满热忱的台山音乐人,也正是这次因缘际会,央视三套也认识了他们,邀请他们登台演出。深圳也有人因这次音乐会而邀请陈鸿燕先生去办独奏音乐会,陈老师当即提议请整个台山乐团去演出,演出的效果让观众对台山音乐人有了更多的了解。陈鸿燕先生不愧为台山音乐的继承者和弘扬者,而为江门日报社庆演出,以及接受记者采访,让陈老师更为家乡人熟知,陈老师赞许地说:“《江门日报》是我的好朋友,报纸办得好。”

  □文/区景常 何培华 赖明珺

筝和首页 | 加盟筝和 | 人力资源 | 联系筝和 | 网站律师 | 合作指南 | 会员注册
隐私保护 版权所有 筝和天下
京ICP050878号 电信业务审批[2005]字第 471 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