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是什么?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这个空气的涌动是受地球自转、公转以及诸如太阳风、太阳等离子风或是其它行星磁场的影响而形成的,空气的涌动推动云层,使两块带有不同性质电能的云层相互靠近时,或是某云层靠近地面与地壳磁场的电能相斥时,便会有雷鸣电闪发生。是这种异性磁场之动推动了地球大气层的涌动,使得地球大气层得以生生不息,地球大气层包裹着、围绕着地球在不停地旋转,其运动过程,便是我们称为的“风”。风动,空气才涌动,而空气的涌动,则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地接受到新鲜的空气,方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意思是说,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那些无道的人,以使剩下的人们归于有道德的思想,你看如何?”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人呢?您想要行善事,而老百姓就会行善事的。君子的人生规律就象风,小人的人生规律就象草。风吹草伏,草上的风愈大,草就愈是倒伏。”
这就很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靡、风气、风尚、风昧、风闻、风物、风雅、风烟、风潮、风传、风致、风行一时、风云变幻、风云人物等这些词汇,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
所以,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就必须行善事、做好事,领导人带头行善事、做好事,下面的老百姓也就会跟着行善事、做好事。这就是“风气”!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气”,就是从这里来的。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就象风一样,如果是善的、好的,百姓也就是善的、好的。领导人的人生规律如果是恶的狠的贪的,老百姓也就跟着学习恶的狠的贪的。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统治者,也就是“上行下效”。
所以,《诗经》之“风”,即是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风情、风范、风格、风采、风度、风骨、风光、风华、风化、风纪、风貌、风气、风尚、风昧、风物、风潮等等。简言之,就是各地的“风俗习惯”。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共有诗305篇。其中,《风》分十五国风,有诗160篇,是15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山歌,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它们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作者/武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网)
|